spring

每一张都是故事

为什么女性旅行需要购物

蚂蜂窝:


辞职转为自由记者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快三年,这三年我过得相当有规律,每年基本出去玩两次,每次两个月,一次冬天、一次夏天,中间会间歇四个月。这四个月我就会躲在家里采访、写稿,等稿费攒得差不多了,我就会再买张票出去玩。


出去玩的日子里,因为我用“沙发冲浪”所以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钱全都花在住宿上,而是很大一部分贡献给了连锁时尚快消店。这三年我陆续走过的15个国家里,老牌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好,经济正在疯狂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市中心的大型购物广场里一定会有一家连锁的时尚快消店。


全球化,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般,我到达一个地方,都会先去这个地方著名景点转转,了解下本地历史,和本地人聊聊天。自打我辞职后,我的旅行安排相当随意,不做行程也不赶路,随后问题就来了,了解完旅行书上推荐的地方后就感觉任务完成了,于是心里便开始痒痒起来,情不自禁会想:现在我能消费起的快消品牌店又上什么新货了?有没有什么符合我风格的衣服呢?看看又不花钱。


随后我发现这事儿变得有意思起来,去快消店不仅能释放我的购物欲,而且还能观察本地人。比如,我走进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家快消店,就看到一群嘴里嚼着泡泡糖一脸满不在乎的本地年轻姑娘,叽叽喳喳围在促销区域看看能不能捡到什么便宜货,这些衣服已经被翻得乱七八糟,像一座小山似地随便堆在那里,甚至还有几件早就掉在地上正被人随意踩踏。



(在印度海边,给自己搭配了融合热带风格的服装)


而在印度孟买,我因为要赶晚上的大巴而导致白天无所事事,一迈进一家快消店,顿时有了一种尊贵的感觉:首先,周围的消费顾客档次一下就上去了,全都是印度有钱又时髦的年轻人,他们在店里还不肯摘下墨镜,就为了显得又酷又时尚;其次,除了我穿着人字拖外,别的顾客都是正儿八经擦得锃亮的皮鞋或者Tods鞋,他们把来这里购物当作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再次,当他们一迈进店里似乎马上忘了自己的母语是印地语,似乎只有用英语交流才能配得上他们的身份;最后,等到我挑了几件衣服打算试试的时候,试衣间门口的姑娘对我毕恭毕敬,和那些在国内基本上把写有数字的牌子摔在你面前绝不同,先是:Afternoon Ma’am,等我出来后,又是Thank you so much,Ma’am。竟然让我有了去顶级奢侈品店买了十来件衣服的错觉。



(夏天一般去欧洲,色彩鲜艳的衣服是我的爱)


作为一个喜欢部落风、民族感、流苏、花朵、浓烈色彩、异域风格的消费者,我每次都不错过任何一次能找到同类型衣服的机会,而每次购物之后的满足感,完全不逊于旅途上的美景、美食带给我的快乐,但看着金额不菲的消费小票我也会感到愧疚,觉得这钱要是用来在路边摊儿吃一顿,能点多大一桌子啊。





(在以色列Nazareth被其他背包客质疑此行为的必要性)


如果在旅馆碰到其他旅行者,尤其是一些来自欧洲的姑娘,她们起先会对我的穿衣风格和服饰搭配特别感兴趣,问我这么“嬉皮”风格的开衫是在哪个跳蚤市集找来的,或者这条好看的蓝布印花裙是不是典型的中国风,而当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来自我下午刚刚逛完的连锁快消店后,我明显感觉到她们充满了对我的鄙视,还一并质疑了我的时尚品味。


我也一肚子委屈:我就是回旅馆的路上偶然看到了这家商店,恰巧进去看了看,恰巧就有我喜欢的衣服,恰巧就剁手了,不是,恰巧就入手了。


但也有一些旅行者对我旅行还不忘购物的爱好做到了穷追不舍,刨根究底:


“我知道了!因为这个国家不那么富裕,在这买比你们国内便宜!”


“不,汇率换算之后,其实价格是一样的。


“哦!每个国家的款式不同,这里的衣服你们中国的店里不卖。”


不,全世界所有店里的衣服都一样。


……


为了打破尴尬的沉默,我勉为其难找到的理由是:这件衣服我真心喜爱,我怕等我回了北京,这衣服就卖没了,所以只好现在购入。


如此解释后彼此都释然了。





(在希腊雅典卫城穿得性感点)


有时候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是什么真正的原因让我旅行还不忘购物呢?按理说,出来玩穿得舒服简单就行了,但是真不行,一个原因是女生总想穿新衣服,还有就是当你在巴黎或者巴塞罗那这种充满时尚感的街头转悠的时候,看着身边每个姑娘都穿得那么美,你便也想去买买买,追上她们的步伐。


我就听一个从事服装设计的印度姑娘和我说:“巴黎的时尚每半小时一变,而印度的时尚每五年一变。”是的,那些每年付给抄袭大牌的版权费的连锁店快消店,就成为在城市中寻找当季流行最方便的去处。



(这些项链来自几次旅行不同国家的连锁快消店)


另一个原因,作为一个追求多样性穿衣风格的我来说,喜欢在旅行的时候观察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时尚气息,然后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再融合进本地风格。比如在印度果阿,大家都穿嬉皮、波西米亚风格的衣服,我就会在自己的黑白灰的基础上,搭配上本地人售卖的有些夸张风格的鲜艳项链或者彩色头绳;或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我就采购了一条由土耳其生产的颜色和教堂的彩色玻璃很类似的裙子,既保留了自己的穿衣风格又融入本地独有的文化元素。用时尚杂志很流行的话说:很考验穿搭功力哟。



(重返印度特意带了上次买的本地风格的背包)


每次跟随我出去旅行的70升大包,随着我采购衣服的增多变得越来越沉,我的脊椎也在饱受折磨,而每次打包占据行李1/3位置的衣服也会让我头疼不已,然而这些都比不过收到信用卡对账单时的心惊胆战。


这让我开始质疑旅行的初衷——难道旅行不是为了走更远的路、看更好的风景、体验更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吗?连自拍杆都没有的我,为什么要时时惦记着各种各样的“时尚单品”,就是为了在这些我去过的地方,追赶当地姑娘们的潮流?


下次吧,下次出门旅行,我得暂时忘了“时尚”这事儿,把精力和钱放在旅行本身上面——虽然我自己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做到。



评论

热度(2)

© spring | Powered by LOFTER